大專劇場,成就一場非常規的劇場實驗
由於相關政策調整,香港藝術發展局收緊對香港戲劇協會資助,「藝術自由」近日成為一時熱話。
香港戲劇協會(劇協)是香港最大型戲劇界組織,成立近六十年,截至2024年,協會總共有140個註冊劇團。劇協職責主要是以聯會、非官方組織身份,向大眾和海外推動本地戲劇,以及向政府表達業界意見;藝發局則旨於建立平台協助藝團面向公眾及市場擴闊參與和欣賞藝術層面,提倡藝術教育和普及藝術;兩者不謀而合,一直是積極合作關係。
惜藝發局作為法定機構,立場難免受政策搖擺;雙方思想磨擦早是既濟未濟之勢。如今兩個機構的衝突以致資助收緊,引起大眾擔心「藝術自由」的空間,惶恐引發戲劇界自我審查。
可幸,我們還有大專劇場。
大專劇場作為藝術表演平台主張啟蒙,擺脫枷鎖。大專生自入學一刻,便不時被提醒自己非中學生,不再活在中學繁瑣的社教規條,需要自主思考作出判斷,社團負責老師亦因此普遍給予學生自主空間。
每個大專劇場都有自己的歷史,諸如張愛玲50 年代寫作的《色,戒》中亦提及抗日時期接近九十年歷史的香港嶺南大學話劇社。大專劇場不同於劇團製作,由學生主導,雖非專業,而且負責學生不都接受過戲劇訓練,自主思考空間帶來自由創作,讓學生不受傳統規範,成就一場非常規的劇場實驗。
《空靈和鳴》是都大劇社第十八屆新生匯演,故事發生在一座孤兒院,角色經歷被遺棄,努力覓尋一條救贖之路。《空靈和鳴》幕前幕後不乏劇場初哥,大家用自己方法摸索,包括舞台設計、幕前團隊表演指導、場地售票周邊安排,完完全全學生自主,從零開始完成整部舞台劇。具備舞台劇經驗的導演,在構思劇本和舞台呈現時,提出不少違反戲劇常理的可能,借大專劇場的舞台,進行一場無語論比的劇場實驗。
在社會繁囂不斷時,也許《空靈和鳴》是一條出路。
《空靈和鳴》將於1月26日至28日在牛池灣文娛中心演出,詳情見Facebook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