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e Nauman 探討身體、自我與空間

大館當代美術館正舉行香港首個Bruce Nauman 大型回顧展,展覽展出合共37件作品,分別從世界各地美術館借來,包括TATE、費城美術館、皮諾私人美術館,館方需要與多個機構接洽,可見對此次展覽十分重視。1941年在美國出生的Bruce Nauman,藝術創作橫跨大半個世紀,當中的作品與香港有什麼關係?


大館「布魯斯.瑙曼」展覽(Bruce Nauman Exhibition)着重透過展品呈現Bruce Nauman 藝術家生涯,縱觀他不同時期藝術作品,語言、聲音、身體和霓虹燈都貫穿其中。


Bruce Nauman 算是半路出家從事藝術創作,他在1960年入讀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數學與物理學系,一直到大學三年級,他與朋友開始嘗試平面藝術創作。經過一年浸淫後,Bruce Nauman 決定到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攻讀藝術碩士,專精雕塑、表演以及影像藝術,當中影像被視為嶄新藝術媒介,與之他在作品中實驗使用不同物料和手法,使他被譽為上世紀最創新的藝術家之一。

Bruce Nauman 被視為觀念藝術的先驅,觀念藝術主張作品中所牽涉的意念比物質性甚至傳統美學更為重要。他的作品着重探討身體、自我以及空間意識,例如他早期影像作品《Walk With Contrapposto》,影像中他模仿希臘羅馬時期藝術家的對置人體形態,在搭建的過道上行走,藉此打破作品的時間性,同時激發觀眾思考身體議題。相關概念一直被Bruce Nauman 反複打磨,並在近年釋出《Walking a Line》、《Contrapposto Studies, I through VII》等作品。

另一項Bruce Nauman 藝術特色,是他對霓虹燈和語言的運用,他是最早使用霓虹燈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啟發了不同媒體的創作人。Bruce Nauman 1970年作品《Eat Death》,透過混搭不同顏色的霓虹燈,簡潔暗示進食與生死的關係,挑戰觀眾反思。而Bruce Nauman 作為先驅,其藝術作品啟發了上世界藝術創作,具暗示性的霓虹燈與文字的應用,不難在上世紀美置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中發現。

上世紀香港一直被譽為「霓虹之都」,同樣十分擅長使用霓虹燈,五顏六色、華麗的霓虹燈牌,正好與Bruce Nauman 簡潔的霓虹燈作品相映成趣,箇中差異對香港觀眾別具意義。另一方面,Bruce Nauman 作品對身體與自我的探討,當代人能夠如何詮釋,亦是此次展覽自點之一。

「布魯斯.瑙曼」展覽

Bruce Nauman Exhibition

展期:即日起至8月18日    

星期二至日:11am-7pm(星期一閉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延至翌日閉館)

地點:賽馬會藝方及F倉展廳

Previous
Previous

發現香港獨立音樂

Next
Next

巴黎奧運 時尚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