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關於香港學童的《年少日記》
「通常面對越親的人、越好的朋友,我們會藏起心裡話,但我覺得,無論是小孩還是成年人都需要宣洩情緒的出口。」
《年少日記》在去年11月16日上映,是新晉導演卓亦謙執導的首部電影長片。卓亦謙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電影藝術系,投身影視行業逾十年,先後參與過《激戰》、《重殺破狼·貪狼》等金像電影製作。直到2019年,創意香港公布第五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優勝團隊名單,卓亦謙赫然榜上有名,他得以正式開始《年少日記》的拍攝。
《年少日記》講述中學教師鄭Sir 在學校發現學生遺書,勾起了他的童年陰影。故事隨着鄭Sir一路尋找遺書主人,他亦重新面對自己成長中未處理的創傷。電影很具社會性,學童輕生的案例日益增加,議題嚴重性不停擴大、擴散,但大眾媒體與政府官員卻是三緘其口,盡可能避而不談。卓亦謙以此主題編導《年少日記》,正是希望喚起社會關注,同時紀念自己大學時代的亡友。
電影中,鄭Sir 父親出身草根,憑自身努力獲取一番成就,因此對兒子學業成績十分嚴厲。偏偏兩名兒子天賦各異,哥哥情感細膩,善於觀察周邊的人和事;而弟弟是學霸,不論學術和藝術方面都表現優異。兩人受到父親差別對待,父親經常鞭策哥哥,要他向弟弟學習。此外,鄭Sir 父母關係貌合神離,私底下經常吵架,父親會責怪母親不善管教大兒子,又說她第一胎生了個廢物,幸好她之後生了弟弟。
鄭Sir 任教學校的情況,同樣呈現了學童的真實處境。校方發現未署名的學生遺書,先是在內部會議粉飾事件,認為是學生惡作劇,其後則全權放給班主任鄭Sir 和駐校社工調查跟進,沒有成立專案小組等措施,反映學校高層對事件態度。電影用鄭Sir 用內心獨白和想像,控訴校方漠視事件,同樣是導演借演員和情節,提醒社會大眾關注電影議題。
《年少日記》主角鄭Sir 由盧鎮業(小野)飾演,2019年至今,他先後參演《落葉殺人事件》、《花椒之味》、《叔·叔》和《金都》,其中前三部是飾演主要角色,而包括《年少日記》在內,幾部電影都不是主流商業電影,這正是小野自身對電影的想法和追求。小野除了演員身份,亦是獨立電影製作人,執導紀錄片《那年春夏·之後》獲邀參與不同國際影展。這次以演員身份與卓導合作,除了出於對好友的支持,亦是被劇本的人文關懷所打動。同樣被打動的還有《年少日記》中的飾演父親的鄭中基,此前他未曾與卓導合作。電影中,鄭中基的演出與他過去和善、幽默的銀幕印象折然不同。他飾演的父親嚴厲、苟刻,或是愛面子,或是不懂得溝通,至死亦未向兒子吐露內心的心聲。
學童輕生議題可以作多方面探討,然而商業電影片長有限,卓導選擇在電影故事結合自己的見聞和親身經歷,呈現學童遭受的壓力。「通常面對越親的人,我們會藏起心裡話」,這便是卓導對角色的設計,總結自身經歷,呈現真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親密的距離感。
事實上卓導並不是首次在影片中關注輕生議題,他在求學階段經歷了大學好友輕生離世。對方為他留下一封遺書。這件件深深打擊當時的卓導,他為未及時關心對方感到十分自責,這份陰霾一直籠罩着當時的他。於是,卓導在大學畢業短片作品《至少在夢裏》,講述了一個中學生經歷好友輕生的故事,箇中角色的內心獨白,正正是卓導真實的心聲。
《年少日記》至今已上映19週,足見電影的口碑。而在本月初舉行的第17屆亞洲電影大獎,《年少日記》更獲頒「最佳新導演」獎項,不少本地影院因此增加了上映場次,讓之前錯過本片的觀眾可以入場支持。至於已經二刷、三刷甚至更多的觀眾,不妨在Youtube搜尋《至少在夢裏》,將本片與卓導畢業作一同翻看,從不同角度認識導演的作品,以及他對相關議題的想法,見證卓導的心境變化,同時細讀他在兩部影片中,有聲無聲的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