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漢瑞:化圖為語
M+ 最新專題展覽「石漢瑞:化圖為語」,逾200件展品涵蓋被譽為香港平面設計之父的石漢瑞(Henry Steiner)自六十年代駐港工作至今的創作,展覽追溯香港近六十年的平面設計語言發展,揭示石漢瑞的圖像運用對香港設計美學的深遠影響,展覽尤如帶領觀眾經歷一趟香港設計歷史之旅。
石漢瑞於1934年在奧地利出生,及後因戰亂棄鄉別井,與家人移民美國。在完成高中和大學學業後,石漢瑞出於對設計的興趣和熱情,到耶魯大學攻讀平面設計碩士學位,並遇到自己的恩師Paul Rand,後者的國際主義設計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深深啟發石漢瑞,成為石漢瑞日後從事跨文化設計(cross-cultural design)的基礎。
石漢瑞赴港契機在1961年。身為時任《亞洲雜誌》創意總監的他,獲公司委派到香港開設《亞洲雜誌》中文版總部及後決定留港發展,至今已是90歲老人。石漢瑞的設計與他個性一樣充滿活力、創作力量長青而歷久不衰,作品包括膾炙人口的滙豐銀行、香港賽馬會、置地公司的公司標誌,都是出自石漢瑞手筆,一直沿用至今近三十年。
在設計領域,石漢瑞形容自己勇於接受挑戰。他的設計風格從其公司名字便能窺探一二,石漢瑞認為圖像有強烈表意功能,而中文作為圖像文字更有錦上添花效果。縱觀他在港超過六十年設計生涯,不乏直白使用中文字進行創作的作品。
石漢瑞十分擅長在平面設計中應用圖案和色彩的意像,當中最為香港人所熟悉的,相信一定包括滙豐銀行標誌。原來石漢瑞在上世紀80年代為滙豐銀行設計公司標誌時,背後曾受過不少批評。他當時毅然選擇使用紅色,以紅色表現滙豐銀行的歷史背景,同時參考聖安德魯十字繪成的圖案,隱喻銀行創辦人的蘇格蘭背景,標誌充分表現滙豐銀行的文化底蘊,卻因為紅色在金融圖表用於展示行情下跌,而中文文化中亦有赤字虧蝕的說法,因此當時的標誌設計,無論在中西文化角度,都不受滙豐銀行高層待見。石漢瑞在壓力之下,最後仍然堅持標誌的核心元素,忠於自己的設計概念,使滙豐銀行的紅色標誌成為今日具代表性的銀行標誌。「雖然設計師受僱於委托方,但設計本身需要為公眾服務。」石漢瑞設計強烈的色彩元素和表意功能,正正詮釋了他這一原則。
M+ 本次專題展覽「石漢瑞:化圖為語」,除了展出M+ 館方藏品外,石漢瑞亦慷慨借出個人收藏,展品年代橫跨六十年,藉展示石漢瑞出色作品,探討平面設計在香港獨特的視覺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石漢瑞:化圖為語」專題展覽已於2024年6月15日正式開幕,至2024年11月10日開放予公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