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棚上的香港

竹棚上的香港

香港的竹棚不用一根釘子,全憑竹篾綑綁,卻能穩穩攀附於百年唐樓的斑駁外牆。除了實用性的考量,這種工藝,源於對自然的謙卑:竹材輕盈透風,能隨颱風輕晃卸力;烈日下不燙手,雨季裡不鏽蝕,是與亞熱帶氣候共生的智慧。


戲棚傳統工藝

若要感受竹棚的靈性,必得走進粵劇神功戲的臨時戲棚。每逢神誕、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日子,香港不同的社區會聘請搭棚師傅搭建戲棚,邀請戲班演出神功戲,以娛神娛人。師傅們以數百根竹竿搭起十米高棚架,竹節相叩,棚頂紅藍帆布在風中翻飛如鳳凰尾羽。這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因而得以延續。

攝影師 Peter Steinhauer 的光影記錄

有人說淘汰竹棚是時代必然,但藝術家們正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其生命。當中美國攝影師 Peter Steinhauer 以光影記錄凝視香港竹棚蛻變,捕捉一個個竹棚隨著工程進度變幻的輪廓。他的作品《Cocoon》系列中,包裹大樓的竹棚與防護網形成半透明繭狀結構,在晨霧中暈染成水墨畫般的朦朧,夜幕降臨時又化作燈帶勾勒的光影迷宮。這種「未完成感」的動態美學,正是他鏡頭下的核心——竹棚既是遮蔽物,也是城市新陳代謝的即興創作。

當你抬頭望向香港的天際線,除了玻璃幕牆折射的冷光,總有一抹溫潤的黃黃綠綠鑲嵌其中,那層層疊疊的竹棚,如巨型竹編藝術品般懸浮半空。竹棚早已不只是建築工具,而是城市呼吸的紋理,藏著說不完的故事。

相關分享文章

Previous
Previous

與魚木花春日漫步 —— 大角咀

Next
Next

極光背後的神秘傳說